從文字時代轉變為當今以影音主流的年代,YouTube 成為眾人獲取資訊的主要平台之一。在人人都可以是網紅的自媒體時代,如何透過平台在網路上嶄露頭角、獲取自媒體的高額廣告營收,變為大家都想知道的課題。而實際影響廣告營收的「影片觀看次數」成為最重要的關鍵因素。也因為與「金錢利益」直接相關,Youtube 本著「營利導向」的經營方針,自然利用各種日新月異的演算法(仿AI技術),排除機器人帶來的假流量、假點擊,嚴密審查影片觀看次數的計算,且不公佈背後偵測的演算法,讓數字自然呈現,能更貼近真實大眾行為的輪廓。
排除機器人刷流量行為
根據國外網站 tubics 的觀察,YT演算法排除機器人行為主要標準有二,一為主動點擊影片,其次為至少在平台上觀看影片停留超過30秒時間。(而各家社群媒體影片的數位指標不盡相同,因此在比較影片熱門程度時會更為困難。如下列所示:
- Facebook:至少 3 秒
- Instagram/IGTV:至少 3 秒
- LinkedIn:至少 2 秒
- YouTube:至少 30 秒
- Tiktok:0.1 秒(表示每次只要影片一播放,就會算進觀看次數)
- Twitter:2 秒
不排除有使用者一天內重複觀看同一影片很多次的情況,為此 Youtube 設立了有效觀看次數上限,但也未明確公佈次數上限是多少。有專家實測後結果,一天上限約落在 4-5 次左右。而 Youtube 在兩種情況下也會停止計入觀看次數:一、留下垃圾評論的使用者的觀看次數。二、內崁在其他網頁內或使用自動播放語法所累積的觀看次數。
數字存在些微誤差
經該網站實測,Youtube在計算影片觀看次數時,也存在些微時間差、地域差,難以同時間精準計算及呈現。主要因為每次 YouTube 接收到一部影片的請求指令時,將由距離最近的伺服器提供該影片,並新增數字到當地的觀看次數紀錄中。每過一段時間,這些觀看次數紀錄才會被進行核對,接著中央觀看次數紀錄才會被更新。
觀看次數不再是唯一判斷指標
「在過去,影片的觀看次數會帶動影片的曝光率及排名:也就是有多少人按下了影片的『播放』鍵。」單一數據並無法完整證明使用者是否真的想要看這部影片,為此Youtube調整了影片排名演算法,將觀看時間的長短、互動按讚、留言等等行為來幫助推測使用者的真實投入程度。同時,也藉此預測使用者下一步行為、推播適合影片,達到將使用者繼續留在平台的目的。
綜觀上述各點,不管是觀看次數、按讚、留言量,眾多數字之間,不存在著『絕對」值,但卻有「相對」一定高程度的參考值。創作者無法改變後台算規則,唯有充分了解並抓住潛在觀眾有興趣的議題、想看的內容,才得以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年代,異軍突起,艷冠群芳。